四千零四十四章 小规模专业会议(2 / 2)
地下二层的全息会议室门前,虹膜识别装置发出幽蓝的光。吴浩将眼球凑近扫描器,伴随着液压门缓缓升起,室内弥漫的冷雾中浮现出半透明的舰艇模型。会议桌呈环形排布,每个座位前的触控屏正同步显示着实时更新的技术文档。刚落座,海军装备研究院的王总工便调出三维结构图:“吴总,你们提出的单元化吸波模块,在舰体曲面的贴合工艺上怎么保证?我们在055改进型上试过类似方案,结果...“
“确实是个难题。“吴浩滑动平板,调出最新的风洞测试视频,“我们借鉴了航天领域的柔性热控材料技术,开发出三层复合结构。最外层是自修复纳米涂层,中间层是记忆合金支撑网,底层采用...“他突然注意到角落里某高校教授欲言又止的神情,“周教授,您是不是有不同意见?“
周教授推了推眼镜,将笔记本电脑转向众人:“我理解模块化的优势,但从实战角度考虑,战场维修怎么办?上次演习,我们的无人机隐身涂层被鸟击损伤后,根本无法快速修复。“他的话引发一阵骚动,数位陆军专家开始低声讨论坦克装甲的维护难题。
吴浩早有准备,调出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的案例分析:“我们参考了自修复纳米涂料技术,在模块内部集成微胶囊修复剂。“他放大微观结构图,“当涂层破损时,压力变化会触发胶囊破裂,释放的填充物能在三分钟内完成基础修复。“然而话音刚落,空军的赵研究员便提出新的质疑:“歼击机的机动过载远高于舰艇,这些微胶囊在高G环境下不会提前失效?“
会议室内的气氛愈发热烈,争论声、翻页声与设备的嗡鸣交织在一起。吴浩的额头沁出细汗,却感到久违的兴奋——这种高密度的思想碰撞,正是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。当某军工企业代表提出电磁兼容的新挑战时,他突然想起与李卫国、罗凯的讨论,立刻在平板上绘制出改良后的协议转换层架构图:“或许我们可以引入高铁轨道检测的阵列传感器思路,实时监测电磁泄露...“
时间在激烈的讨论中飞逝,苏荷悄悄递来的纸条上写着“已超时40分钟“。吴浩抬头望向全息投影中不断旋转的舰艇模型,那些曾经停留在图纸上的构想,正在众人的争论与质疑中逐渐清晰。当张院士终于点头认可某个关键方案时,会场爆发出短暂的掌声,随即又被新的问题淹没。
散会时,走廊的电子钟显示已过六点。吴浩站在电梯里,望着镜中略显疲惫却神采奕奕的自己,想起林薇那句“等你好消息“。手机突然震动,是她发来的照片——办公桌上摆着两份打包的红烧排骨,配文“留了你的份,加班也要好好吃饭“。他笑着回复了个拥抱表情,电梯门打开的瞬间,海风再次涌来,带着夜色将至的凉意,却让人心头暖意翻涌。